[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迷你基金“喊冤”!业绩稳健却不受待见,问题出在哪里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
來源:券商中國
萬基時代,基金“迷你”(指規模降到5000萬元之下)和清盤似已屢見不鮮。但這些基金並不都是“壞孩子”,其中有不少基金能持續輸出穩健業績,卻被市場忽視,無奈走向迷你或清盤。
實際上,這是在信息不對稱、不充分情況下,過多基金產品追逐投資者稀缺注意力帶來的必然結果。一方面,這些基金投資分散業績難以拔尖,缺乏標籤色彩,以至於長期被忽視;另一方面,由於規模過小,這些基金未能滿足渠道進入門檻,長期掙扎在清盤邊緣。基金公司嘗試通過直播或直銷方式直接觸達投資者,但收效甚微,只能採取“續命”式護盤,通過幫忙資金等方式來避免清盤。
“業內總在說‘基民沒賺到錢’。實際上在基金銷售‘賣貨’模式下,很多好基金被淹沒了。”一位基金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感慨到。
被市場“忽略”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28日全市場基金數量達到了12032只,其中有1612只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數量佔比達到了13.40%。業績差是這些“迷你基金”的主要特徵,近3年、近1年、今年以來三個維度的整體平均收益率均爲負數。但從具體的單隻基金來看,不少迷你基金有着頗爲穩健的過往業績。
比如,深圳某公募旗下一隻基金於2015年5月成立時規模近4億元,但從2016年起規模就持續走低,截至目前已不足2000萬元,但在這期間該基金卻實現了近7%的年化收益率。其中,近6月、近1年、近3年、近5年收益率分別爲21.55%、20.95%、18.85%、59.84%,成立以來收益率更是接近85%。此外,深圳另一家公募旗下一隻規模不足3000萬元的純債基金,截至6月28日近1年、近3年、近5年和成立以來回報率分別爲6.96%、14.86%、22.36%、39.23%,可謂是“穩穩的幸福”。
即便是近年發展迅速的ETF,同樣也有穩健產品被“忽略”。截至目前,華南某公募旗下一隻能源ETF今年上半年取得了超15%的收益率,近1年、近3年收益率分別超過了20%和65%,但該基金規模目前只有3400萬元左右。
包括上述提及的基金在內,在目前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基金中,有70只基金今年以來收益率超過10%;從近1年和近3年維度看,分別有19只基金和36只基金錄得兩位數收益。從成立以來維度看,更是有600多隻基金實現了正收益。這些基金中,有相當部分出自中小公募。
此外,已清盤的基金同樣不乏此類產品。比如,北京某公募旗下一隻成立於2022年4月的偏債混合基金,今年以來、近1年、成立以來分別取得了3.41%、4.9%、5.48%的收益率,年化回報2.59%,均跑贏了每個階段的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但由於規模連續50個工作日低於5000萬元,該基金已於今年5月21日進入清算程序,目前已清盤。
缺乏標籤色彩
概括而言,上述“被忽視”的基金包括主動權益、被動指數、固收類等產品,他們不存在明顯缺陷,且能持續輸出穩定業績,卻依然掙扎在清盤邊緣。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最重要的原因是業績不夠突出,哪怕有過一次‘一鳴驚人’時刻,都會被市場看見,從而實現‘自我救贖’。”華北某公募市場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分析稱,通過極致賽道輸出極致業績來博取市場關注,是這幾年基金產品博弈的重要方法。反過來說,一些堅持均衡配置做穩定業績的基金,缺乏標籤色彩,則逐漸被大衆所忽視。這些產品大多來自中小公募,這些公司既無明顯的品牌優勢,在渠道和廣告上也沒過多投入。久而久之,這些基金公司能拿得出手的基金,業績尚且不錯,但規模普遍很小,甚至有不少是迷你基金。
“這類現象並不少見,近年來似有明顯增加。”某公募投研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分析稱,近幾年整個基金業在加速發行新基金,基金產品持續增加。一隻基金即便業績長期穩健,但業績如果不是特別拔尖,特別是缺乏品牌影響力和渠道資源的中小公募產品,很有可能會淪爲邊緣產品。
晨星(中國)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吳粵寧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國內基金行業有“重首發,輕持營”特點,基金公司熱衷發行新基金,加上銷售機構傾向於引導投資者“贖舊買新”,使得基金數量突破一萬隻。但畢竟市場資金有限,無法讓所有基金都長成參天大樹。在基金髮行和市場競爭壓力下,基金市場裏就藏匿了不少“長不大”的基金。
前述公募市場人士說到,在缺乏銷售引導情況下,投資者很難在上萬只基金裏自行找到業績穩健產品。一直以來,投資者的基金申購需要業績或廣告效應來推動。某些互聯網平臺會有基金業績滾動排名榜單,如果某些基金能在短期內排到前面,則有望被投資者看到,最終實現“自救”。“問題是,一旦業績衝到前面往往已是高點,後續如果遭遇大幅下挫,淨值曲線走勢就被破壞了。”
“續命”式護盤
面對這些問題,基金公司在苦苦尋找出路,但從目前一些舉措來看,尚沒有找到有效辦法。
基金公司最先想象到的是尋求第三方流量平臺。某中小公募品牌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說到,他爲了挽救公司旗下一隻業績穩健產品,曾試圖考慮過在互聯網頭部平臺上推薦該基金。但他發現,大的互聯網平臺對基金產品基本都有規模准入門檻,該產品規模太小最終沒能進入。
其次是通過直播、直銷等方式直接觸達投資者。“通過直播和基民直接互動,是中小基金公司近些年在陸續嘗試的辦法,但從數據反饋來看效果不是很大。”上述華北某公募市場人士說到,中小基金公司的投資者受衆本來就不大,直播觸達方面會比頭部大公司差很多。
直銷方面,該人士說到,基金公司對接的主要是險資和其他大的投資機構,一小部分機構對業績穩健產品會有所關注,但大多數機構同樣有着較爲明顯的准入門檻,對基金規模甚至是基金公司品牌都有要求,因此對提升基金規模的作用也並不是十分有效。
在這些辦法收效甚微情況下,基金公司最終採取的是“續命”式護盤,即通過幫忙資金等方式來避免清盤。根據前述中小公募品牌人士透露,這種護盤週期一般是在三個月左右。“要保證基金不能連續60個工作日規模低於5000萬元或者持有人少於200人。60個工作日,基本就是三個月左右。由於日期是連續統計的,所以要在規模連續60個工作日低於5000萬元之前有資金介入,把規模拉到5000萬元以上。這樣的話,規模低於5000萬元的日期就又重新統計了。”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