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的艺术特点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
湘劇已經形成具有多種聲腔的曲藝劇種,乾隆年間則出現了更多的專業演出劇班,湘劇已經編寫大量的劇本,聲腔和表演藝術上已經擁有成熟的體系。
湘劇的藝術特點
湘劇是湖南地方大戲種之一,主要流行於長沙所轄各地,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了。湘劇的特點是多聲腔融合在同一戲中。它是由外來聲腔和表演藝術與本地民間藝術、方言融會而成,它包括高、低、昆、亂四大聲腔。
高腔是湘劇主要聲腔之一,源於江西弋陽腔。進入湖南後,較快地吸收了湘中、湘東傳統民間音樂並紮下根來,成爲湘劇早期的高腔,其代表劇目爲《目連傳》。
高腔向來爲鑼鼓伴唱,不託管絃,一人啓口,衆人幫唱,在高腔系統中較爲淳厚而又率真奔放,屬聯曲體,其結構承襲了南北曲套曲的體制。在一折戲中,由引子、過曲(包括正曲和集曲)和尾聲三部分聯綴組成套曲,習慣上稱作“一堂牌子”。
以長沙“官話”爲舞臺標準語言,由於聲腔來源不同,劇目各異,相互影響,彼此交融,在劇目和唱腔上不斷髮展創新,逐漸形成了長沙地方特色。
湘劇的伴奏被稱爲什麼
湘劇的伴奏樂隊,傳統上稱爲“文武六場”。武場四人,擊打鼓板、鐃鈸、大鑼和小鑼;文場二人,操弄二胡、月琴,兼吹竹笛、嗩吶,統由司鼓指揮。
而後,文武場面均有增加。彈腔以京胡、京二胡和月琴爲主,稱爲“三六件”。平板由竹笛主奏。高腔試用管絃伴奏後,高胡主奏。
低牌子由竹笛主奏。打擊樂有一套成型的鑼鼓經,分長錘、擊頭、溜子、挑皮等類,每類又有十至二十餘種不同名稱的鑼鼓點子。
湘劇是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的。湘劇是湖南省的代表劇種,是在承襲元代南戲雜劇的基礎上,經過本地民間藝術、地方語言與外來戲曲的相互融合所形成的以“高”(高腔)、“低”(低牌子)、“昆”(崑曲)、“彈”(彈腔)等爲特色的戲劇。
劇目豐富、名家輩出、影響深遠,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表演藝術家與劇作家;她與川劇、豫劇、漢劇、秦腔、粵劇等享有同等聲譽和影響力,是當之無愧的地方大戲。
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湘劇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