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股票分析 » 正文

古琴的由来和历史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古琴是我國傳統的樂器之一,代表着我國豐富的文化內涵。古琴的音色圓潤低沉、連綿不絕、優美動聽,能帶給人身心舒暢、寧靜致遠的感覺。古琴歷史悠久,具體的起源時間很難查證,大約是在西周至春秋時期階段,在著名的作品《詩經》中便有古琴的記載。

古琴的由來和歷史

古琴的確切起源,現今已無從查證,根據《尚書》、《樂記》、《詩經》等文獻記載,琴的出現至少已經有3000年了,這已然奠定了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如果追溯古籍,我們可知有很多傳說也和古琴有關,比如,伏羲作琴、神農作琴、黃帝造琴等,如果傳說真的屬實,那麼古琴的歷史將向前推進至5000年前。

古琴起源於中國古代,是中國傳統的彈撥樂器之一。最早的形態出現在商代晚期的楚地,古琴的音域較窄,音色幽雅,傳統演奏方式往往更注重表現音樂的意境和情感,被譽爲“雅樂之器”。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說道:“琴瑟在御,莫不靜好。”根據現有的圖像以及文獻資料,琴最遲在漢末時就已經大致定型爲後世通用的形制。

唐代製造的琴傳存至今與宋元明清時造的琴僅有造型藝術風格上的區別和音色追求的區別。早在孔子的春秋時代,琴就成爲文人的必修樂器,數千年來琴與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東漢文學家蔡邕、三國時期的思想家和音樂家嵇康、北宋文學家蘇軾等都以擅長彈琴著稱。

在歷史上,古琴曾經是文人士大夫居家調劑心情、聚會取樂的一種娛樂方式,同時也是歷代詩、詞、賦、文化碑、畫、茶道、書法和插花等多種文化藝術活動的伴奏和配合。

古琴的文化傳承

在古代,古琴被稱之爲“君子之器”,象徵着正德,更有“文人琴”的說法,因此古代文人喜愛古琴與琴不可分,就是因爲看重古琴所代表的德行與操守,所以纔有“君子之側,必左琴右書”之說。

古琴始於先秦時期直至現代社會,古琴與文人都有着難以分割不解之緣,古琴薰陶文人士子,一代代的傳承和發展,文人又通過古琴樂理來抒發情懷和豐富精神內涵,古琴與文人的相互緊密聯繫,共同促進了歷史文化的繁榮發展。

古琴韻在清微淡遠,聆於清雅,平於清和,音色不急不緩,不喜不悲,琴音不爲悅他,只爲悅己,這正是我國古代文人一直秉承的“中庸之道”。一把好琴正如一位好友,彼此相知相訴,藉以古琴抒發文人“我是人間惆悵客,一腔心事誰人知”對人生的感嘆和內心深處“不可語焉”的孤獨情愫。

古琴早已深入儒家思想文化體系,又有着獨特的哲學寓意,在歷史長河中積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文人便是這底蘊的載體,把這歷久彌香的古琴文化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古琴琴歌和詩詞演變的關係

顧名思義,琴歌即撫琴而歌,一般以琴和瑟來伴奏,也稱之爲“絃歌”。西漢時司馬遷曾說:“三百零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琴歌主要以詩爲主,按照詩的內容進行譜曲彈唱,輔以詩意或委婉或清和或激昂,歌唱出詩中所表達的情感,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懷。這種自彈自唱的形式頗受文人追捧與效仿,由此衍生出大量不同體裁的作品,也誕生許多的詩人。

這在“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的歷史朝代中,琴歌既能淋漓盡致表達人的思想感情,也能以高雅的姿態服務於當時的統治階級。自古以來,歷代文人善於以詩詞寄託情懷,比如流傳至今的古琴曲《陽關三疊》就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的詩《送元二使安西》而作的琴歌,深受古今中外古琴愛好者的喜愛與傳誦。

琴歌雖好,琴詞卻難寫,自古以來多爲詩人做詩詞,經過樂師拿來裁剪後才能進行演奏,這也在《文心雕龍樂府》中得以知曉:“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聲來被辭,辭繁難節。故陳思稱李延年閒於增損古辭,多者則宜減之,明貴約也。”因此詩變成歌,也要遵循古琴音樂發展的規律,最終才能呈現出寓教於樂的成品。

在唐代,樂器形式漸漸增多,爲了適應古琴音樂的需要,詩的形式上升演變爲絕句,譜曲演唱更爲朗朗上口,爲衆多文人士子爭相效仿傳誦,有句爲證:“蘇李詩出,畫以五言,而唐時優伶所歌則七言絕句,其餘皆不入樂。”

而到了宋代,古琴音樂體裁又由絕句演變成爲詞,當時古琴音樂表現爲“倚聲填詞”,許多琴曲題名通常是《菩薩蠻》,《蝶戀花》,《浣溪沙》等音樂的調名。古琴音樂在此時期的演繹變化深刻的表明,當絃歌的音樂形式和功能日趨成熟時,便順其自然的推動了詩體從古詩—樂府—絕句—詞的演變發展歷程。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小孩老是发呆走神是什么原因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组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组织:解密背后的奥秘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