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股市快讯 » 正文

申通地铁集团财报分析(老干妈市值)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再獲阿里33億增持佔股擴至25%申通能否逆勢翻盤?

每經記者趙雯琪每經編輯王麗娜

9月1日增持圓通12%股份之後,阿里對於“通達系”的加碼還在繼續。

9月21日晚間,申通快遞(002468.SZ)發佈公告稱,其控股股東德殷投資及實際控制人與阿里巴巴簽署了《經修訂和重塑的購股權協議》。根據該協議,阿里巴巴投資32.95億元,間接獲得申通快遞10.35%的股份,累計間接持有申通快遞上市公司25%的股份。

本次權益變動後,陳德軍、陳小英及一致行動人持有公司35.84%股份,仍然是申通快遞的第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德殷投資仍直接和間接合計持有申通28.76%的股份。

申通發佈的《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披露,本次權益變動是爲了進一步強化上市公司與阿里巴巴體系的資本合作,推動雙方利用各自的資源和優勢,圍繞快遞信息系統深化和對接、全鏈路數字化升級、國內、國際供應鏈業務、末端網絡優化等多方面開展業務合作,進一步加快快遞行業的發展,提高快遞行業的服務水平。

2019年3月10日,阿里巴巴斥資46.6億元拿下申通快遞14.65%股權,曾在行業內轟動一時。而阿里入股申通4個月後,申通發佈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德殷投資及實際控制人陳德軍和陳小英與阿里巴巴簽署購股權協議,根據該協議,在控股股東鎖定期滿後的三年內,阿里巴巴或其指定第三方擁有購買申通部分控股股東股權,或其持有的部分申通股份的權利。

此次增資與阿里2019年與申通達成行權協議一致。

不過在阿里入股申通的一年多時間裏,受到疫情及行業競爭影響,申通業績一直面臨下滑,在其最新發布的半年報中,申通快遞實現業務收入爲92.58億元,完成業務量約35.17億件,同比增長16.48%;實現利潤總額9615.47萬元,較去年同期降低91.28%;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067.78萬元,較去年同期降低91.51%。對此,申通在財報中將原因歸結爲業務量增加,爲維持網絡穩定,提升市場份額,公司加大市場政策扶持力度所致。

與此同時,在中通、韻達、圓通、順豐等頭部快遞公司市場份額持續提高的背景下,申通快遞市場份額下滑至10.38%,與2019年年末相比下降了1.22%,首次低於順豐的市場份額(10.79%)。

而在剛剛發佈的8月經營簡報中,申通快遞業務收入爲16.61億元,同比減少10.95%,完成業務量7.88億票,同比增長16.74%。截至21日收盤,申通股價報17.17元,同比增長0.35%,總市值爲262.84億元。

行業第一,營收倒數,中通的“半直營”困境

伯虎點睛:快遞服務升級,加盟商成了阻礙。

在收到7部門聯合發佈的意見後,通達系和極兔6家公司集體宣佈從9月1日起,快遞員的派費提高1毛錢。

這1毛錢與騰訊、阿里的千億計劃相比,如同九牛一毛,不小心透露了行業間的“貧富差距”。

9月,在所有的快遞公司都發完自己的半年報後,才發現,不僅員工和行業之間,就連業內都出現了“貧富分化”——當同行都在虧損的時候,中通成爲最先“富裕”的那一箇。

作爲“桐廬幫”裏最晚進入快遞行業的企業之一,如今,中通的市佔率已經連續5年領跑行業。中國的快遞一哥要出來了?

營收倒數,市值超通達系總和

中通成立於2002年,僅比現在通達系裏的百世早,當時,行業的老大哥申通已經成立9年。

這也是中通的傳奇所在。截至9月9日,中通的美股市值已經有260億美元,港股上2066億港元。據天眼查顯示,紅杉資本、阿里巴巴、渣打銀行、高瓴資本等都是背後的股東。

相比之下,申通115億港元,圓通357億人民幣,百世物流22億美元(百世集團5.93億美元),韻達510億人民幣,加起來沒有中通在美股的市值多。可見,二級市場對於中通的好感度。現在,這種好感度正在進一步提升。

據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的快遞量爲493.9億件,同比增長45.8%。快遞公司也喫到了高速增長的紅利,業務量的同比增速普遍在40%以上。

不過,儘管業務量在增長,但是在盈利能力上,快遞公司仍存不足。以扣非歸母淨利潤看(相比歸母淨利潤,更能反映企業的賺錢能力),只有韻達、圓通獲得了近10億元的正收益,其它的公司都是負數。

但是中通,一箇公司就拿到了20.54億元,甩開同行一大截。

賴梅松說,主要是中通選擇了盈利件,放棄了低價虧損件。

但是,這並不足以解釋中通這20億元如何而來。畢竟,市場份額第一的中通,102億件換來了20億元的淨利,而老二韻達82億件卻只有3.91億元,曾經的老大申通,送了48億件,虧了1.68億。

自從快遞行業進入到電商引領的階段後,價格戰的硝煙就愈發濃烈。中通爲了搶佔市場,更是把價格的底線拉滿,這點從業務量和營業額的數據對比上就可以一窺。

以市場份額在通達系裏倒數第一的百世爲例,上半年,其業務量40億件,營收138.71億元;而拿下市場份額第一的中通,102億件的單量,營收(137.98億元)居然比百世少。中通唯一超過的還是曾經的老大哥申通。

如果要分析營收,這更多跟業務有關,比如上半年營收增長最快的圓通,貢獻主要來自國際業務和航空貨運。但中通送的,主要是一些電商件,單價低,且不計算派費。

但是,從二級市場上看,投資者顯然不認營收的邏輯。那中通被看好的點在哪呢?

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

快遞的入門門檻很低,這點無需質疑。

當年,眼看着老鄉一箇個在上海建立了申通、圓通,成就自己的事業,做木材生意的賴梅松也掏出了50萬加入進來。

因爲要做這門生意,學習的難度低,就是加盟。當時,申通通過加盟的方式在快遞行業建立起老大哥的地位,就算是現在搞自營的順豐,當年也是通過加盟商建立在珠三角的地位。

後來者,圓通,韻達,中通,複製就行,反正那個時候,市場一片藍海。但中通能後來居上,多少有點不一樣的地方,這點要歸功賴梅松。

17歲的時候,賴梅松交不起200塊錢的學費,去工廠打工,後來拿6800塊買了一臺織布機,做起了代工,但後來行情不好,虧了錢。這是賴梅松第一次意識到“命運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中通成立3年後,直營化提上日程。2005年,中通在通達系中率先運營省際班車,在分揀、幹線運輸領域加大投入,搞直營模式。

但對於中通是改革,對加盟商來說,就是滅了人家的活路。當年,因爲看到加盟的缺陷,王衛也準備把順豐直營化,但收到的就是恐嚇和威脅。

賴梅松,並沒有像王衛那麼絕。中通的直營化改革,更多是對中間環節的直營,並不涉及終端派送。而且在轉運中心,也沒有徹底吞掉加盟商的奶酪,而是通過股份制的方式讓加盟商加入進來,利益矛盾也調和了不少。

但這次改革僅僅是初步探索而已,沒有幫助中通多少,甚至是一種負擔,比如當時行業都在用航空和鐵路運輸,中通做的省際班車,需要的路費和油費,中轉費根本不夠用,還要公司倒貼。

但是這次改革,卻爲中通在電商時代的逆襲埋下伏筆。

加盟的服務問題,一直是申通的痛處所在,這也使得申通慢慢被拖累。

2014年,電商的增長速度達到一箇峯值,交易額達16.39萬億元,同比增長57.6%。但在電商高速發展的時候,也是申通投訴率居高不下的時候。

而這一年,中通又進一步進行直營改革。兩年間,收購了24個加盟商網點,回收大部分轉運中心及運輸幹線。

到了2016年,申通的市場份額從2011年的20.4%下滑到了10.4%。另一邊,中通以14.4%的份額拿下第一。

儘管中通的直營只是半直營,但總部有了中間環節的效率和成本把控,以至於在營收這麼低的情況下,仍有20億的淨利潤。這也是中通在二級市場的表現高於通達系的原因之一。

時不時爆點的加盟網點

自2016年開始,中通拿下市場份額第一後,這個位置似乎就被牢牢佔據。

支撐着它的,就是多年來,中通一直試圖建立的護城河,即自營重資產,包括車隊,場地。

根據財報,截至6月30日,中通約有1.01萬輛自有車輛,其中約8150輛爲車長15至17米的高運力車型。96個分揀中心,其中85個由公司運營,11個由公司網絡合作夥伴運營。

中通的轉運中心,在2017年自營率就超過9成。

最近,中通又花了2億註冊了一箇房地產公司,根據市場推測,可能是要建立自己的物流產業園。

通達系同行眼看老大不斷建築護城河,自己也着急起來。首先是申通,2016年,在第一被中通拿下後,自己也不斷增大自營率。今年3月,申通擁有轉運中心68個,自營率爲94%,截至上半年,自營的幹線運輸車隊有3532輛。此外,韻達和圓通等也在添置自有車輛。

現在可以判斷的是,快遞行業“去加盟商”,擴大自營已經是一箇趨勢。這背後在於消費升級的推動——服務肯定也要升級,而加盟商就是服務升級的一箇阻礙。

當年申通憑藉先發優勢,通過發展加盟商的輕資產模式,很快覆蓋市場;但到了快遞行業發展的第二階段,中通通過自營資產的投入,改善了中間環節的運輸效率,奪得了市場份額。

但是不管是中通還是其它通達系,儘管認識到自營的好處,但是要把自營的模式覆蓋全國各個區縣,仍然面臨資金和加盟商利益的巨大阻力。

這也就導致了今年五一發生的中通運輸活體寵物的事件,以及去年在鹿邑縣,一級網點的負責人拿假人做安檢的問題。

此外,對於通達系來說,服務升級的最艱難一環,還是最後一公里,這纔是服務升級的關鍵所在。在價格戰的環境下,最後一公里仍然看不到有何解藥,通過給快遞員提高的1毛錢派費,更是杯水車薪。

中通後來居上的歷史,就是中通不斷建立護城河的歷史。賴梅松在一箇門檻很低的快遞行業,建成了一箇集車隊、場地的重資產公司,雖然在早期面臨資金壓力,但是在服務升級的需求下,卻與原來的通達系構築了一道防線,得以讓自己的優勢長存。

但是,中通的自營終究無法和順豐、京東相比,這種“半成品”總會時不時給中通抹黑,在最緊迫的最後一公里問題上,也不見良藥。現在,中通夾在順豐和通達系之間,一方面擔心通達系趕上自己,另一方面,又覺得向順豐靠攏終究不現實。

賴梅松下一步要怎麼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

參考消息:

1.阿爾法工廠:快遞十年:中通盛世背後的隱憂

2.掌鏈:8家上市快遞半年報對比,分化加劇,中通順豐領跑

3.中外名人大全:中通董事長兼總裁賴梅松:從木材商人到快遞龍頭百億身家的傳奇人生

六大快遞企業財報大合集,順豐營收最高,中通市場份額最多

隨着電子商務的逐漸發展,快遞業務也成爲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國的快遞物流發展也逐漸走向成熟,慢慢形成了規模性的企業,目前我國快遞企業有六大上市龍頭企業,他們分別爲:順豐,百世,中通,圓通,申通,以及韻達。近日,這六大企業相繼公佈了2019的第一季度的財報,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快遞企業的發展情況以及着力點。

業務量方面:中通位居第一,順豐墊底

財報中顯示,中通快遞業務量達到了22.7億件,繼續保持了在六大快遞公司中業務量排名第一位,據相關人員表示:在這一季度中,中通快遞的業務量來自於拼多多平臺的快遞包裹佔總包裹的18%,這也就是表明拼多多共有4.1億筆訂單通過中通快遞發出。對於其他快遞企業來說,業務量也都是挺不錯,除順豐以外,業務量都超過了10億件,順豐第一節度的業務量爲9.8億件,在六大快遞企業中墊底。

營收方面:順豐最高,百世虧損2.1億元

順豐在業務量上墊底,但是在營業收入以240.28億,佔據六大快遞公司的第一位,主要是因其單票收入高於其他的快遞企業,同時還有其他方面也爲順豐控股貢獻許多收入,包括非流動性資產處置等非經常性損益。申通營業收入最低,但同比增長了55%,淨利潤有4.05億元,相比之下,百世的情況不是很好,營業收入雖然達到了68.7億元,但由於各種原因仍是在虧損狀態,本季度虧損2.1億元。

市場份額方面:六大快遞企業佔全國總量76.5%,中通前景廣闊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快遞業務的市場份額六大快遞企業瓜分絕大部分,其中中通市場佔有率最高,達到了18.7%,同時按照目前發展趨勢來看,中通很有可能在年底也能保持這個地位,韻達圓通緊隨其後,而順豐依然排名倒數第一,佔比爲8.1%。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的快遞也發展仍呈現爲上升趨勢,同時隨着科技的發展,以及智能化的普及,想必以後的快遞業的競爭也是有增無減,這也表明快遞業務不僅要做好基礎業務還有做好高質量的服務,只有這樣才能留得住消費者,才能保證不被淘汰。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财会知识(不动产权证书)
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样式30分钟k线短线买卖技巧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